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系列线上展(二)-彝族建筑调研过程记实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5日   撰稿 袁媛、胡燕   阅读:35

项目背景

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基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化服务纵向研究课题,具有彝族纹样数字化平台搭建研究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深入探索彝族文化,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将交互与服务设计、用户调研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01教学团队

康颖、 阿呷金史、 廖诗奇

02教学对象

视觉传达23201、数字媒体技术22205、数字媒体技术22206、艺术科技22201、艺术科技23201、虚拟现实技术23201

03合作方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美姑县文旅局、美姑县文化馆

04校企合作导师

国家级毕摩音乐传承人 曲比拉火

国家级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阿西拉批

省级彝族摔跤非遗传承人 勒格拉日

省级彝族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则以夫

凉山州级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白石夫机

凉山州级毕摩绘画传承人 的木沙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

《彝筑之韵:穿斗式民居空间解构与家具布局交互体验设计》

小组成员

项目介绍:

本项目是一项融合建筑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交互设计的跨学科实践。我们以彝族传统穿斗式建筑与家具布局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匠人访谈,深度解析彝族建筑结构特征、空间秩序与文化禁忌。基于调研成果,我们构建了数字建筑模型,还原穿斗式木构的穿插逻辑与柱网韵律,并设计了一款家具拖拽互动游戏,使用户可沉浸体验彝族室内布局的独特规则与文化内涵。

前期调研

从文献梳理到方案初构,我们开启了一段对彝族传统穿斗式建筑与家具布局的探索之旅。在初步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地域特色与文化脉络,逐步建立起对彝族空间美学的系统认知。

基于文献积累,团队确立了初步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建筑生长模型与漫游动画,以还原穿斗式结构细节,还可以设计一款彝族家居自由组合互动游戏,试图以轻松的方式传递彝族居住空间的逻辑与智慧。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方案历经多轮修正与汇报,逐渐清晰而深入。

为进一步回应设计中尚未理清的问题,验证方案的可实施性与文化契合度,我们精心准备了实地调研计划,并整理出详细的问卷大纲,准备好走向田野,聆听真实的声音。

设计思路

01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不忍看见彝族传承千年的穿斗式建筑智慧渐渐被遗忘。于是,我们决定用数字技术留住这份珍贵遗产——不仅要做精准的记录,更要让更多人看见、看懂、爱上这种以木为骨、以榫为魂的建造奇迹。

02建筑模型:不只是复原,更是解

我们并没有停留在外观的模仿。通过三维建模,我们一层层拆解穿斗式建筑的结构逻辑:梁枋如何通过榫卯精准穿插,工匠如何不用一颗钉子就能让整座房屋稳稳站立。模型的背后,都是我们对照实物、反复请教匠人、修正数据的努力。

03家具布局游戏:规则之下,皆是文化

为什么火塘在那个位置?为什么主人的床要放在右边?这些看似简单的布局,实则是彝族家庭伦理、信仰与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这些“禁忌”转化为游戏中的规则。通过拖拽摆放家具,你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不是束缚,而是一个民族对空间的敬畏与安排。

04交互体验:让认知门槛在指尖消失

我们拒绝枯燥的说教。无论是自由观察模型,还是轻松拖拽家具,我们希望用户在“玩”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读懂了彝族空间的语言。文化传承,未必需要沉重的课堂,也可以是一场轻盈的互动体验。

05最终目标:让传统穿透时间,触达更多人

这一切,不只是为了存档,更是为了激活。我们期待,每一位体验过这个项目的人,都能在脑海中留下一点彝族建筑的印记——或许是一个结构细节,或许是一种布局观念。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了解、传播,传统便真正活在了当下。

彝族穿斗式建筑实地探访纪实

在文献与方案初步成型之后,7月9号我们终于走进美姑,开启了一场与彝族传统穿斗式建筑的深度对话。

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典型建筑民居,亲眼见证木构件之间如织布般的穿插结构,感受榫卯相衔的智慧。最令我们惊叹的是,房屋的建造并非一根一根木材逐层而起,而是先将整面木架构在地面拼装完成,再整体拉起、穿插固定于地基之上——这一“整体起墙”的工序令人震撼。尽管我们初步观察到结构逻辑,却尚未完全理清其搭建顺序。

室内布局同样藏着深厚的文化密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火塘的位置不可更移,主人床常设于进门右侧,粮仓居于左侧……这些布局不仅是生活的秩序,更是彝族家庭伦理与信仰的空间体现。我们也注意到建筑中羊角状的木构件,得知它们如今主要作为装饰,延续着民族的审美象征。

调研过程中,老师亲自带领我们攀梯扶柱,实地测量关键构件的尺寸与角度。在一次次拉尺、读数与记录中,真切地体会到这种传统测量方式的精准与智慧。

为彻底解开建造之谜,第二天清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专程拜访了当地国家级彝族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阿西拉批,一位80多岁仍在执斧操凿的的老工匠,以及省级彝族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吉则以夫老师,两位传承人老师为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了从备料开始的全过程:木材如何按刻度锯凿、分门别类码放整齐,再到现场组装的先后逻辑。他们凭借代代相传的“心灵图纸”,以纯手工的方式将每一个构件精准安放,完成一座座建筑的诞生。

更精妙的是,建筑的柱子并非整齐划一,而是精心设计的粗细变化。由于承重需求、审美追求与制作传统的综合考量,中央的柱子最为粗壮,自中心向两侧纵向与横向均呈现递增或递减的韵律美。让我们惊叹的是,匠人们不使用任何现代测量工具,而是用祖传的木制方条作为丈量标准——那根刻满岁月痕迹的方木条,就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活尺子"。每一道刻痕都是一个精确的尺寸标记,匠人们凭借这些手工刻度来完成所有构件的测量与制作。

真正的高超技艺,不在图纸间,而在匠人的眼中与手中。这次探访不仅让我们理清了穿斗式建筑的搭建顺序,更深刻感受到传统匠艺的温度与厚度。这是一次对营造智慧的致敬,也是一次从空间到文化的沉浸之旅。

学生收获与感悟

图片

在这次深入四川凉山彝区的建筑调研中,我们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察到共鸣的深刻跨越。通过实地参观、匠人访谈和精准测量,我们亲手触摸彝族穿斗式建筑的每一处榫卯、每一条穿枋,真正理解了课本中所说的“结构智慧”与“工匠精神”背后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那些关于选材、仪式和禁忌的口诀,让我们感受到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体现。过程中我们曾遇到技术软件操作不熟、模型比例失调等困难,但通过团队协作、深夜攻坚和不断学习,最终成功将传统建筑转化为数字模型、互动方案和漫游视频等现代媒介成果。这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彝族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承载历史、信仰与记忆的“活化石”,而我们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学习者,更成为了主动的记录者、热情的传播者和未来的守护者。这段旅程坚定了我们用专业能力守护文化多样性的决心,也让我们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收获了知识、技能与心灵的共同成长。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