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系列之章:“美育+”聚焦心理健康,专素共筑成长防线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9日      阅读:6

为更好地关注AI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针对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养,3月28日上午,院在新图书馆108报告厅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特邀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宋明玮医生担任主讲嘉宾,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

专业引领,共探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宋明玮医生深耕心理健康领域多年,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分享会上,她以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帮助教师群体更好地识别、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

会议伊始,宋医生提出三点倡议,为分享会营造安全、包容的交流环境:

1. 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模式;

2. 尊重他人,不评判想法与行为,专注分享自身感受;

3. 保护隐私,让案例留在会场,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案例剖析: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心理困境

宋医生通过典型案例“小A”的故事,揭示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源。

学业与家庭期望的双重压力:小A长期背负“优秀”标签,大学后仍面临父母对就业的焦虑,导致情绪崩溃、自我否定;

心理问题的表现:失眠、易怒、注意力涣散、沉迷游戏,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

家庭沟通的困境:父母虽降低要求,但未能真正理解小A的心理负荷,矛盾持续升级。

通过这一案例,宋医生强调:心理健康问题需科学看待,绝非“想开点”就能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专业力量的系统支持。

关键区分:正常情绪 vs. 心理疾病

宋医生结合实例,厘清常见心理问题的界限:

情绪波动与抑郁症:短暂低落属正常,但持续消沉、影响生活需警惕;

焦虑与焦虑症:考试紧张是常态,若对普通活动感到极度恐慌则可能为病态;

行为信号观察:社交退缩、成绩骤降、睡眠饮食紊乱等均是重要预警指标。

行动指南:如何有效支持学生

针对教师群体,宋医生提出具体建议:

1. 有效倾听:避免指责、争辩,多用开放式提问(如“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2. 系统干预:联动校内资源(班主任、宿管、校医等)、家庭及社会力量(医院、社区);

3. 科学应对:及时转介专业机构,配合长期治疗,降低对学生的阶段性期待。

资源护航:共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分享会最后,宋医生介绍了四川省及成都市心理援助资源,呼吁师生善用社会支持体系:

四川省心理援助热线:96111(24小时)

成都市心理援助热线:028-96008(24小时)

成都市中小学心理热线:028-962028(9:00-21:00)

践行“三预”机制,守护学生成长

我院将持续完善心理健康“三预”工作机制(预防、预警、干预),通过发展性教育、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全方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本次分享会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也为家校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未来,我院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化建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