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召开新学期教学研讨会,聚焦“AI赋能教学全链条,构建教学创新范式,全体教师通过课程说课、专题研讨与工作部署,系统规划新学期教学路径,为培养AI时代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注入新动能。
一、专业融合、双向推动;以终为始,贯通“能力培养链”
本次共计21门课程16位教师进行说课,说课制度创新采用1、艺术与科技专业与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的联合说课活动,旨在构建"艺术+技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系统性课程展示与专业对话,打破专业壁垒,推动艺术审美思维与工程技术逻辑的深度互渗;2、“高年级→低年级”逆向说课模式,其目的以终为始,逆向构建教学逻辑链。通过高年级课程目标反推低年级知识模块设计,确保课程体系层层递进、目标贯通;同时促进教师团队统一培养标准,提前在低年级课程中融入高阶能力(如跨学科思维、产业问题解决)的底层支撑,避免知识断层,实现“目标-过程-评价”的全流程闭环,为产教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分别由廖诗奇、张鑫、肖维祯、阿呷金史、康颖、张默、尹佳琪、易艳丽、刘思乔、王衍睿、费凌峰、周春燕、刘振、赵琳静、王辽森、徐妍敏依次进行汇报。
高阶能力前置化:高年级课程(如廖诗奇《交互设计(Ⅱ)》)强化系统思维与产业问题解决能力,低年级课程(如刘思乔《构成基础》)融入跨学科思维训练,避免知识断层。
实战项目贯穿化:张鑫《IP设计》引入三星堆博物馆IP改造真实项目,费凌峰课程联动文创市场,学生从角色设计到衍生品开发全流程实践,强化商业化思维。
竞赛与就业双驱动:张默《After Effect动效设计》以赛事为出口,赵琳静《界面设计》对标游戏UI岗位需求,实现“以赛促学、以岗定教”。
二、AI深度赋能教学:工具、方法与伦理的全场景革新
16门课程全面探索“AI+教学”融合路径,覆盖设计、编程、学术写作等多领域,构建“三阶应用模型”:
1. 课前智能预学:
王衍睿老师《AI设计创作》利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概念稿,学生预研风格趋势;周春燕老师《学术写作》通过AI文献检索工具辅助选题优化,提升研究效率。
2. 课中创意激发:
刘振老师《Unity 3D XR》借助AI代码调试工具,实时优化交互逻辑与功能验证;易艳丽老师《图形创意》用AI生成矛盾空间、比例异变等超现实素材,拓展视觉表达边界;
3. 课后精准评价:
徐妍敏老师《数据结构(C#)》通过AI算法可视化工具,动态演示四叉树空间分区原理;尹佳琪老师《设计史论》结合AI风格迁移技术,让学生“一键生成包豪斯风格场景”,深化理论应用。
4、教学伦理同步强化:
张默老师课程设“AI使用红线”,禁止直接生成作业;康颖老师《人机交互》增设AI伦理辩论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技术边界。
三、教学管理升级:规范、协作与评估三维发力
1. 精细化管理:教学文档2月28日前完成期初教学准备工作,同步更新至教学平台,全面做好开学准备,深入学习学院下发【关于发布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课堂教学规范及考勤管理的通知】注意事项;毕业设计实施“入伍学生绿色通道”,5月答辩前完成全部成果验收。
2. 跨域协作网络:系内成立“专业建设工作组”,定期分享AI辅助教学工具应用案例;跨专业联动艺术与科技专业、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开发跨学科项目。
3. 教研生态构建:新教师需完成“AI教学能力认证”,参与“老带新”双师课堂;每周开展教研分享、研讨会,主题涵盖AI工具测评、产业案例转化、教学数据挖掘。
四、副院长宋祥波:锚定AI时代教育改革的“四个关键”
1. 技术赋能与基础能力并重:“AI不是替代,而是杠杆”,需确保学生掌握编程、手绘等硬核技能,在代码生成、素材设计中保持主导权。
2. 科研与教学双向反哺:鼓励教师将AI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实践转化为教研课题,申报校级、省级教研教改课题。
3. 以审核评估为导向,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审核评估为导向,建立科学且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需构建涵盖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评价等全方位的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活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教学活动始终符合高质量的标准。
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锚定AI与教育深度融合方向,积极搭建“技术赋能、产教共生、思维引领”的新型教育生态。系里将不断探索创新,借助前沿AI技术优化教学,促进产业与教育紧密协作,着重培育学生思维能力。旨在源源不断地为数字中国建设,输送兼备出色艺术审美与扎实科技素养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