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交织科技,艺术点亮未来 | 艺术与科技系“融古通今·触启新象”交互艺术展圆满收官(一)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2日      阅读:69

2025年4月26日至28日,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海棠依旧”系列活动之“融古通今·触启新象”交互装置艺术展在C8展厅成功举办。展览集中呈现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的15项优秀交互装置作品,涵盖非遗活化、传统艺术创新、自然科普、节庆文化等多元领域。

展览总览

展览期间,校领导张兵副校长、林敏部长、宋艳部长、巫家敏部长与院系领导李成家院长、赵壁书记、许林涛副院长、刘移民副院长、陈志刚副院长、宋祥波副院长、孙源副院长、乔付军副院长亲临现场,在师生陪同下逐一观摩展品,对作品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学科发展提出战略性指导

1、科技为笔,书写人文新叙事

本次展览以交互装置为载体,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AI实时绘画技术重现《山海经》神兽灵韵,《都江堰水利工程信息可视化装置》将千年治水智慧转化为流动的光影诗篇,《南北狮》以虚实交互重构醒狮文化的当代表达……每一件作品均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边界。正如张兵副校长在观展后所言:“这些作品不仅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更证明了技术可以成为连接人文传统与现代创新的桥梁。”

2、校领导寄语:战略引领发展方向

张兵副校长: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领航者,张兵副校长对展览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艺术”的跨学科特色,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三点战略指引:

强化实践导向:立足社会需求,聚焦交互装置在公共空间、文旅场景等领域的实用价值,提升作品的可操作性与落地性;

推动成果转化:探索优秀作品与城市夜间经济、文旅灯光秀等业态的结合路径,尤其要深化与都江堰博物馆的协同创新,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实际资源;

优化交互体验:倡导“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通过单一设备实现多重功能,让科技更自然地融入用户体验。

巫家敏部长:构建成果生态,释放创新价值

巫家敏部长从科研管理与资源整合角度,勾勒系统性保护框架,提出构建创新成果生态链的三大策略:

深挖科普价值:科普项目申报极具重要性,应用实践在科学开发中占据核心地位,如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视化装置》等转化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的核心教育资源,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跨界传播;

保护创新成果:建立产学研成果库,系统留存作品影像资料、技术文档与创意方案,通过数字展厅、成果手册实现长效利用;

推动市场化合作:联合企业、科普馆与科技公司,探索传统文化IP与科技产品的商业化路径,让创意真正走向市场。

3、院系深耕:从教学实践到品牌塑造

李成家院长:以展品为镜,反哺教学创新

在观展过程中,李成家院长以“作品为镜”,逐一点评展品并反哺教学改革。他提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需突破“展示”框架,向功能化、产业化纵深发展:

《药韵臻典》 :需突破科普教育框架,融合智能穿戴设备与健康管理功能,实现体质监测与药材推荐的精准联动,才能创造医疗健康领域的实际价值。

《光影纸韵》 :解决传统剪纸试错痛点是核心,未来可通过思维过程可视化赋能创作教学,让用户先在虚拟空间完成构思推演,再动手实践。

《马勺脸谱》 :手势操控与动态变脸的结合极具商业潜力,可联合文旅企业开发沉浸式剧场,让非遗体验成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时光编织》 :高清显微影像与古代技艺还原是核心竞争力,应转化为高校教学课件与研究机构的技术参考资料,同时探索AI大数据、智能模型在传统工艺创新中的应用。

《影化山海》 :《山海经》IP的开发不应局限于视觉呈现,可借鉴盲盒营销模式,将神兽形象与用户个性化体验结合,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都江堰水利工程》 :动态光影与水利数据的结合极具科普价值,未来可拓展应用场景。例如复现蜀道历史场景,通过动态投影还原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险峻历程,或呈现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消失的文明轨迹,让历史景观“活”在当下。

《南北狮》:醒狮文化的动态化表达是亮点,但需进一步强化用户参与感。结合盲盒理念,设计虚实结合的狮头形象产品,让用户既能收藏实体工艺品,又能通过AR技术唤醒数字“狮魂”,创造多维消费体验。

针对学科建设,李院长部署系统性规划:打造“融古通今”品牌IP,通过作品访谈、创意解析等系列推文强化传播;推进知识产权申报与校企合作开发;梳理思政课题,以展览反馈反哺课程设计,培育兼具工程思维与艺术感知的复合型人才。

4、未来展望:步履未停,探索不息

展览虽已落幕,但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仍在延续。张兵副校长擘画的“校地协同蓝图”、巫家敏部长强调的“成果生态构建”、李成家院长深耕的“教学创新路径”,共同勾勒出艺术与科技系的未来图景。传统纹样与代码共振之时,便是未来叙事开启之日。年轻的创作者们将继续以交互为语言,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卷。

5、【结语】

三天展期,15组作品,无数次的交互瞬间,汇聚成一场关于未来的宣言。当古籍中的神兽在代码中苏醒,当治水智慧化作数据洪流,当剪纸刀痕被光影重新定义——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不仅点亮了文化传承的星火,更照亮了属于创新者的星辰大海。

作品欣赏

都江堰水利工程信息可视化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曹宇

指导教师:刘秋雨

我是21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曹宇,此次做的项目主题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

设计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思想遵循“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根据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等修建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信息可视化交互装置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通过多个方面的实施来表现工程的价值和让公众不仅能直观的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能够通过数字化,交互的形势让公众参与其中,让公众不再是“看客”,不再止于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表面场景,增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同感,让用户深入探索都江堰水利工程内在的意义。让用户从不同方面理解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以达到本次的研究的目的。还能从各个方面引起用户的兴趣度,让知识不再是枯燥与无味。

展板:

“狮之韵”--非遗醒狮文化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范立娇

指导教师:刘秋雨

世界很大,开心第一大。

设计说明:

“狮之韵”——非遗醒狮文化交互装置设计是以“南北狮文化对比”为叙事核心,构建三层递进式交互体验:首先通过可触控UI界面解构南北狮造型工艺差异,以图文拆解激活用户对南北狮的认知;随后借助霍尔传感与压力传感,将用户的手部按压力度转化为场景中南北狮“采青”与“通天塔”表演形式的行为差异,强化交互体验感;最终通过鼓面敲击切换投影画面,使参与者以节奏控制南北狮白膜样式的动态切换,在光影流转中感知狮头不同样式的现代转译。装置以多模态交互(触觉、视觉、体感)串联文化认知的“观察-操控-创造”闭环,通过技术赋能让非遗对比叙事突破静态展示,成为一场亲身介入的交互文化。

展板:

“光影纸韵”——以非遗传承剪纸为原型的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杨娇

指导教师:刘秋雨

一个爱吃爱笑爱折腾的“快乐制造机”。

设计说明:

在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当下,剪纸交互装置极具价值。从市场层面看,其迎合了大众对创新性、互动性文化产品的需求,通过“光影纸韵”小程序交互装置的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将剪纸技艺数字化,既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又为非遗保护注入商业活力。文化传承方面,针对传统剪纸技艺断层、年轻群体认知不足的困境,“剪纸窗花纹样粒子绽放”“剪纸纹样对称互动”的交互影像设计,让用户在互动中感受剪纸艺术之美,直观理解创作原理,激发年轻人对剪纸文化的兴趣。在创新体验上,扫描明信片触发虚拟动画的AR明信片设计,打破传统剪纸静态传播的局限,使非遗从“可见不可懂”变为生动有趣的叙事载体。剪纸交互装置以多元优势,为剪纸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展板:

时光编织--渠县刘氏竹编信息可视化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张李凡

指导教师:刘秋雨

成功源自后天的努力,那今明两天休息。

设计说明:

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渠县刘氏竹编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困境,探索其与数字交互设计的创新融合路径,通过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装置,将传统竹编技艺转化为数字语言,突破静态展示局限,实现活态传承。这一实践不仅以交互技术重构非遗的现代表达,拓展其应用场景与表现形态,还通过增强公众参与感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为非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推动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具有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的多重意义。

展板:

“影化山海”——基于《山海经》的AI实时绘画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张芸侨

指导教师:刘秋雨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聚焦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致力于探索科技赋能下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传播与当代价值重塑。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山海经》文化为核心,结合AI实时绘画与交互装置技术,构建了“影化山海”沉浸式体验系统,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与传播。

研究基于《山海经》中蕴含的生态哲学与神话叙事,采用TouchDesigner实现动态视效交互,结合Arduino构建物理装置,将用户翻书动作转化为信号触发AI生成逻辑,形成“文化基因跨媒介转译”的技术链路。装置以生辰八字为交互入口,解析用户五行属性,匹配《山海经》中对应神兽原型,最终生成兼具传统美学与个性化特征的数字艺术作品,并通过量子化、波纹、绚彩等视效增强沉浸体验。

展板:

“绘声绘影”——以唐山皮影戏为主的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周林军

指导教师:刘秋雨

艺术科技二班周林军

设计说明:

针对唐山皮影戏面临的文化传承困境,与年轻群体疏离问题,本设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为目标,设计了唐山皮影戏为主的交互装置。经过实地调研与动作捕捉技术提取皮影表演特征,结合交互设计,构建用户可实时操控皮影角色并定制剧情并体验虚实融合场景的系统。装置采用手势识别与,降低操作门槛,增强参与趣味性。使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唐山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不但能让用户实时操控皮影角色也能用数字化的手段,来记录和保存皮影戏的表演、唱腔、制作工艺等,使之更加便于传播和教学。

展板:

 

维吾尔族文化交互体验设计

作者:任哲冰

指导教师:康颖

爱好滑雪,励志环游世界。

设计说明:

项目围绕着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并与交互设计相结合的交互体验设计。本研究聚焦于维吾尔族文化,探讨交互体验设计在促进文化传播与增进数字化呈现中的实践意义。研究融合了文化学理论、用户体验设计原理及多交互技术,提出了一种“文化叙事引领”的交互设计架构。该架构通过剖析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音乐、舞蹈及手工艺中的核心文化元素,结合交互设计及体感交互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通过实施用户实验与开展实质性访谈,本研究验证了交互设计在提升文化认知共鸣、降低跨文化交流障碍方面的有效性,并提炼出了双向互动体验模式。实践项目涵盖音乐的数字化互动装置、生成艺术系统及社交互动空间等,充分证明了交互设计不仅能够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还能够通过用户参与共创的机制,推动文化的动态发展与传承。本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同时也为数字化传播领域的体验设计创新开拓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展板:

“植物的教养”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夏彤

指导教师:康颖

一句话自我介绍: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己。

设计说明:

本次研究以“植物的教养”为主题,通过交互装置的形式,深入探讨濒临灭绝植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本项目中,“教养”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即人类对待植物的方式以及植物对人类行为的反馈。植物并非被动的受害者,它们在人类的善意与破坏行为面前,会以相同的方式回应人类。

当前,全球约有3.4万种植物物种濒临灭绝,占全球植物种类的1/8。在中国,现有野生植物物种中约有6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濒临灭绝的状况。

装置的交互逻辑紧密围绕这些导致植物濒临灭绝的因素展开设计。装置通过模拟植物的生长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在与装置的互动过程中展现出对植物的善意,装置将以积极的反馈形式呈现给人类。反之,若人类在互动中持续表现出对植物的破坏行为,装置画面则会模拟植物的攻击性,人类的破坏行为终将得到反噬。通过交互装置中的声光效果画面等方式警示人们,若不改变这种破坏行为,人类终将自食恶果,遭受生态系统的崩溃等严重后果。这种交互装置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植物保护的意识,还能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人类行为对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的教养”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救赎。

展板: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