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点赞!艺术与科技系小学期实践项目用数字技术让彝族非遗“破圈”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7日      阅读:62

1 项目名称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

2 项目背景

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基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化服务纵向研究课题,具有彝族纹样数字化平台搭建研究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深入探索彝族文化,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将交互与服务设计、用户调研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交互设计—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课程期间深入凉山彝族地区为期一周的调研,师生深入了解彝族历史文化、了解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对话非遗传承人,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在线下举行大型作品展览,吸引校内外文化专家、彝族同胞的深切关注。

本门课程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3 项目介绍 

故事始于2024年的课堂: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用AI生成彝族服饰插图时,纹样混杂了苗族、白族元素,成了“四不像”。彝族老师阿呷金史一句“文化符号失真,伤害不可逆”,点醒团队跳出象牙塔,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做设计。这一觉醒,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起点,也为后续被权威媒体关注埋下伏笔。

环球网在报道中特别肯定了课程“痛点变课题”的务实路径:课程团队联动凉山彝族漆器厂、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着学生深入凉山彝族地区进行沉浸式调研,精准捕捉“产品展示难、技艺传承困、推广渠道缺”等真实问题。师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漆器制作、看杆杆酒酿造,将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转化为设计课题——这种“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市场验题”的闭环模式,被环球网评价为“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更获点赞的是“古韵借新技”的创新突破: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计算机软件技能,用AR小程序让漆器360°立体展示,点击纹样即显文化寓意;用交互系统让古法酿造 “可触可感”;用线上平台帮老字号触达全国市场。三项方案获当地官方认可,其“数字技术+文化传承”的跨界思维,被环球网视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鲜活案例”。

从课堂作业到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一等奖,从《凉山日报》专题报道到学生身着彝族服装盛装当义务讲解员,再到环球网的权威转载,这场探索的意义早已超越课程本身。正如报道中所强调:这门课程验证了跨学科育人的生命力,更走出了一条“教育创造价值、技术活化文化”的特色路径。

当朱红与玄黑的漆器纹样在AR光影中流转,当千万网友通过屏幕触摸到彝族文化的温度,这门被环球网点赞的课程,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创新,不仅能培养“为真实世界设计” 的人才,更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