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启新程!艺术与科技系2025-2026-1期初教学研讨会暨教学竞赛/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日      阅读:56

新学期 新起航

凝心启新程

新学期课程尚未开展,一场关乎教学质量与教师成长的“头脑风暴”已先行启幕。2025年8月27日14:00-16:15,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在C8-202教室召开2025-2026-1期初教学研讨会暨优秀课程教学经验分享会,全系教师齐聚一堂,既拆解教学创新赛事的实战技巧,也分享课堂管理与成果转化的鲜活经验,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筑牢根基

教学创新赛怎么备?康颖老师带来“全流程攻略

作为参与过省赛的“实战派”,康颖老师从赛事规则、材料准备到评分技巧,为老师们梳理出一套可落地的备赛指南。她提到,教学创新大赛的时间节点需提前把握——学校每年10月底前下发省赛选拔通知,省赛标准与校赛一致,优胜者可冲刺国赛;2026 年拟新增的“人工智能赛道”,恰好适配系里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专业优势,建议老师们提前储备“AI +专业”融合的教学案例。

材料准备是备赛的核心,康颖老师特别强调“逻辑链”与“细节感”:申报书需按学校模板明确课程名称、赛道与团队;成果报告要像科研报告般,清晰呈现“课程背景-教学痛点-创新举措-实施过程-成果数据-反思改进”;教学实录视频需录制2节完整课程,涵盖“复习-互动-讲解-指导-总结”全流程,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如产教项目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技术应用(如AI辅助教学),同步提交完整教学大纲与细化到每10分钟的单课教案。

“评审看重‘落地性’与‘差异化’。”康颖老师提醒,网络评审中教学实录占40分、创新报告占80分,现场评审的15分钟汇报与8分钟提问,会聚焦成果转化与赛道适配性。她建议,痛点表述要具体,避免“理论多、实践少”等泛泛之谈,可转化为“艺术生技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割裂”等精准问题;创新举措要配套案例,比如针对 “技术思维薄弱”,可通过“融入行业规范+企业化教学范式+三空间联动”解决,像彝族产教项目就是很好的实践样本。

图1-1 康颖老师分享教学经验

不同课堂怎么管?三位教师分享 “差异化教学心法

本次会议还采用“老中青”梯度分享模式,谭小军、刘秋雨、王辽森三位老师结合教龄与授课场景,带来针对性经验。

谭小军:严管与个性的“平衡术”

谭小军老师以“硬朗要求”为教学底线,每节课明确“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作业 “当天布置、下次课检查”,课堂提问采用“随机抽查+重点追问”,这一模式在公办专升本学生中效果显著,课程通过率提升,学生反馈“严要求能督促自己掌握知识”。但针对民办专升本学生的“压抑感”,他调整策略:对“自暴自弃学生”采用“低目标引导”,每周单独沟通解决抵触原因;对“积极学生”提供竞赛信息与实习机会,既不放弃少数人,也不影响多数人进度。他的核心反思是:“公平不是一刀切,基础好的班级可要求‘提交完整代码’,基础差的可允许‘用可视化工具替代部分代码’,但核心能力绝不降低。”

刘秋雨:大三学生的“成果转化经”

面向大三学生,刘秋雨老师以“衔接毕业与就业/升学”为目标,打造“三维联动”模式。知识巩固上,线下教学优先保障 60% 的实践课时,理论聚焦实用内容;线上搭建超星资源库,上传61个按“技术模块”分类的视频,供学生项目制作时“点对点复习”,减少重复答疑。项目考核按“能力均衡”分组,对能力强的小组提升技术难度、强调商业落地性,对能力弱但积极的小组弱化技术、聚焦创意,避免学生因“完不成任务”放弃。成果转化上,要求学生“作品制作与展板、展示视频同步推进”,教师筛选10-20个竞赛批量投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课堂管理则“宽松有度”,每节课明确3个核心目标,仅在必要场景互动,非原则性问题不干预,学生专注度提升至75%,逆反行为减少。

王辽森:新教师的“避坑与成长法”

王辽森老师围绕“新教师避坑”与“课程连贯性”分享“四步成长法”。课程设计上,他梳理5门课程的“核心技能点”与“前后支撑关系”,比如发现学生学《Unity3D》时“场景加载逻辑”薄弱,便在《数据结构》中强化“链表操作”并增加2课时练习;备课前先吃透“人才培养方案”,让课程关联考研考点与行业需求。教学实施中,用 “餐厅点餐”比喻“代码逻辑”,帮助文科生理解,课后通过随堂测试掌握薄弱点;互动采用“学生主导”模式,比如修改“随机数代码”范围为班级学号,抽取学生答题,提升参与率。师生相处中,他保持“边界感”,以课程事务沟通为主,同时通过工作室交流收集建议,比如根据学生反馈延长《Unity》实践课时。此外,他还与课程组共建“专业知识图谱”,跨教师学习经验,实现新老互补。

图2-1 谭老师主持分享优秀教学经验

图2-2 王老师分享优秀教学经验

新学期教学怎么干?宋祥波老师明确“核心任务清单

围绕新学期教学管理,宋祥波老师从多维度梳理关键工作,为教师们划定“行动路线”。在教学方式上,他鼓励新老教师大胆创新课堂管理,坚持“以疏为主、多疏少堵”,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调整,避免厌学情绪,同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丰富项目经历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也已明确——推荐围绕“智慧文旅”与“银发经济”展开,既能充分利用四川文旅资源优势,也能贴合银发经济的新发展方向,让学生作品更具现实价值。教师个人需回顾学年计划,推进教学、科研、竞赛等未完成目标;针对9月1日及13日入校的新生,系里将举办师生见面会与专业开放周,帮助新生快速熟悉环境、定位发展方向。

教学评估期间的纪律要求同样不容忽视:教师需严格考勤,严禁跨校指导毕业论文以防学术不端,仔细审查个人评估材料;学院会安排值班监督课堂情况,重点关注前排就坐率、学生抬头率等,教师需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杜绝课堂饮食行为。此外,继将开展新学期说课,教师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学情分析等准备;新学期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带领学生活动时要注重安全,做好工作留痕。

总结:经验融合启新篇

本次期初教学研讨会内容扎实、重点突出,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创新大赛的实战指南,也明确了新学期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更通过“老中青”教师的经验分享,打破教龄壁垒,形成“严标准+成果转化+创新避坑”的互补体系。后续,系里将在新学期第2-3 周开展教学观摩会,组织教师观摩优秀课程,推动经验从“听到做”落地,为艺术与科技系新学期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