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非遗活化
东软学子打造美姑非遗数字盛宴!当古老非遗遇上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成都东软学院师生用一场数字化盛宴给出了精彩答案!
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美姑县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一系列充满科技感又深植文化底蕴的数字化展示项目成为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体验。这些项目全都来自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团队的创意与实施
产教融合:破解人才培养难题的创新实践
面对艺术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技术思维弱、项目经验少、市场认知浅”等难题,成都东软学院创新提出了“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市场验题”的闭环解决方式。
项目引入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真实需求,师生团队深入彝区,进行了沉浸式田野调查:走访非遗传承人地域,亲身体验皮胎漆器制作技艺、系统解码毕摩文化、观摩毕摩绘画与符号、探秘彝族典型建筑、感受彝族服饰美学、深度访谈摔跤文化。
五项数字化成果:非遗节的“科技明星”
在小学期前两周与假期时间,项目组师生为美姑县打造了五大数字文创项目,成为非遗节上的“科技明星”。
<01>非遗节导视系统:数字化游览体验与传统美学的完美融合
团队设计的导视系统融合了彝族特有的纹饰(如羊角纹、蕨芨纹)和传统色彩(黑、红、黄)作为主视觉方案,将非遗节活动现场地图以及特色非遗文化进行了清晰、详细的介绍(如建筑、绘画等),兼具极高美学价值与文化辨识度。游客普遍反馈“好看又实用”,极大提升了游览体验的流畅度和舒适度。
<02>彝族摔跤互动体验装置:引爆全场的“人气王”
这是当天最受欢迎、排队最长的互动区域。该装置采用体感交互技术,游客无需任何穿戴设备,即可通过身体动作操控屏幕中的虚拟摔跤手进行对决。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加油助威声,成功激发了公众对彝族摔跤这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记忆点。
<03>彝族建筑游戏与三维动画科普:沉浸式的时空穿越
团队开发的彝族“垛木房”建造模拟游戏吸引了大量家庭和青少年。参与者通过拖拽虚拟的彝族家具,按照传统民俗文化,在屏幕上亲手搭建彝族民居。配合三维动画细致分解建筑的榫卯结构和建造智慧,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04>毕摩绘画数字化展示:激活“静止”的文化密码
团队将神秘的毕摩绘画进行高精度扫描,制作成可交互的数字化长卷。游客可以通过手势滑动放大查看细节,点击特定符号即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神话故事。打破了毕摩绘画“只可远观”的距离感,让古老绘画“活”了过来。
<05>彝族皮胎漆器数字化科普:透视“一件漆器的诞生”
团队利用3D建模和渲染技术,将皮胎漆器数十道复杂工序制作成了一段精美炫酷的工艺分解动画。放置在传承人现场制作工棚旁播放,形成“虚实结合”的完美互补,让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手工技艺的艰辛与卓越。
获奖教案: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已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和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数字赋能,文化新生
师生团队的这些数字文创项目,绝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一次对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它们有效地:
-降低理解门槛,使深奥的文化变得通俗易懂;
-提升互动体验,使静态的展示变为动态的参与;
-激发情感共鸣,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
-拓宽传播维度,让非遗以更时尚、更国际化的语言被传播。
这些项目在现场的火爆效果证明,数字技术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强大引擎,也为美姑非遗的未来传承与传播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极具前景的方向。
成都东软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让师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