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实践教学,共赴专业发展新程 | 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2024—2025学年小学期项目评审会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0日      阅读:97

在教育教学领域持续推进创新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实践教学凭借其独特价值,已然成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关键枢纽。在各系完成项目系部答辩和评审后,2025年5月16日,我院于C8—202会议室组织召开了2024—2025学年小学期项目评审会议,旨在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会议由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许林涛主持,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成家、党委书记赵壁以及各系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首先,各个项目负责人根据学院安排次序进行汇报。

1、磁州窑陶艺设计与制作

该项目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实践性艺术课程,旨在结合学生已修习的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通过陶艺这一立体艺术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空间感知力及材料表现力。对此,许林涛副院长强调,要注意外出实践教学的流程规范性,师生做好安全教育,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同时,在项目已有的基础上再次丰富教学计划,充实项目内容。

2、三素艺合-影视特效

该项目是动画系和成都三素艺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定制的校企合作项目,主要面向动画系学生。在本实训学期的项目中,学生会从软件技术的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案例学习制作规范,然后提升素材选取、审美创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依托所学技术完成个人创作。对此,许林涛副院长表示,要以此次项目开发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组建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共建团队,定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与技术发展研讨,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动态对接。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校企联合建设项目,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研教改课题。随后,宋祥波副院长提出,应努力构建“双师协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微课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丰富我院线上课程,提升教学效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企共享与实时更新。乔付军副院长强调,今年是审核评估年,校企合作项目更应注意材料规范,确保过程性材料的完整性,为后续质量追溯与改进提供依据。

3、视觉识别与互动

该项目是一门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项目实训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综合性学习和实践导向,培养学生在已有的平面设计基础上实现视觉领域的动态化与基础交互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对此,许林涛副院长表示,既然该项目以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为目标,那么小学期结束时应该实现成果的落地与转换。乔付军副院长补充,该项目开展后会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安排。

4、华清-H5智能小程序实训、黑格子-虚幻引擎游戏特效制作

数字媒体技术系分别和北京华清远见成都分公司、成都黑格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清-H5智能小程序实训、黑格子-虚幻引擎游戏特效制作。前者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微信小程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方式,后者是面向游戏开发与数字艺术领域的实践型课程,聚焦次世代游戏特效设计与制作技术。对此,许林涛副院长强调,校内负责对接企业的教师也要熟悉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知识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映射关系,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保持双向沟通,确保阶段性教学成果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最终形成“岗位需求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教学成果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5、成都力方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影视后期

该项目是艺术与科技系与成都力方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是对前三个年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性的总结,并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安排进行项目实训。在项目中,学生主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项目的工作要求完成项目的整体制作。此过程能够助力学生熟悉行业制作标准和行业规范,参与企业项目制作的全流程,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和行业要求,最终实现项目的落地,达到企业需求标准。对此,李成家院长表示,企业的真实项目就要体现真实性,确保优化学生软件自主学习能力,系统提升本科教学任务完成度与培养成效。

6、文创设计

该项目面向工业设计系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成都述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实际项目,进行文创设计项目训练,要求学生完成从调研的撰写到分析调研得出设计定位,再到产品构思,最后完成产品效果表达的过程,来训练学生产品设计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对此,许林涛副院长表示,该项目已经较为成熟,期待更多新颖文创产品的产出。李成家院长强调,该项目应确立明确的、可量化特性的成果指标体系,确保概念从理论层面切实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实践成果,实现概念的有效落地。同时,希望可以通过梳理工业设计系文创项目的系列经验以凝练并形成具有学院特色、可推广复制的文创发展经验,为学院在文化创意领域树立标杆典范,彰显学院在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7、虚拟现实设计与开发

该项目面向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的学生,聚焦于VR项目的开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将Unity开发技能与VR技术深度融合,掌握VR项目从策划、设计到开发的全流程核心技能。项目以实际案例为导向,涵盖场景建模、交互功能实现、用户体验优化等关键环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是对前期编程、3D建模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为未来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对此,李成家院长提出,要通过此次项目检测学生前期学习的达成度,老师也应基于检测结果对前期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估,反思前端教学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优化小学期应用型项目在系统化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项目负责人可以分解项目内容,将其一点一点融入至前端教学中,夯实学科根基。

8、微短片创作

该项目面向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学生。作为影视制作流程中的关键构成部分,此项目全面涵盖从分镜设计到影片最终成型的完整实现过程。具体涉及场景搭建与服化道设计选型、拍摄技巧运用、布光方案制定、影视剪辑操作规范遵循以及影视调色等多个专业领域知识。项目着重强调对学生影视镜头表现的美学认知深化与实践技能强化,旨在助力学生达到艺术审美与商业需求双重标准下的镜头表现高度。对此,李成家院长表示,本次项目应明确教学目标,如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升学生什么能力?以问题思维为导向,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把控。

在各个项目组汇报完毕后,学院领导依次发言。许林涛副院长强调,应强化外出实践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在实践教学学期结束后,为了充分汲取实践教学的宝贵经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项目成果的有效转化,各系需要从多个关键维度对后续工作进行细致且全面的规划与落实。第一,对于外出实践项目,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组织项目组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逐步提升外出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实践学习机会。第二,小学期项目的成果产出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体现,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项目要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成果,突出其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其市场应用潜力。第三,精心撰写总结报告,各系应围绕此次实践教学的丰富内容、显著成果等方面,撰写总结报告,体现出对教学实践的深度思考。

乔付军副院长表示,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期实践教学的优势,需着重从体现小学期实践特色、加强专业融合以及促进项目转化这三个核心维度发力,打造更具活力与价值的教学实践模式。凸显小学期实践特色,筑牢实践教学根基。加强专业融合,在实践项目设计中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根据实践项目的实际需求,将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思维解决问题。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陈志刚副院长指出,学科融合项目在学院小学期项目设置时,需从专业视角出发,站在全院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小学期应将实践作为核心要点,依据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明确学生需掌握的关键技术,并着重引导学生将所学技术灵活应用于实际项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同时,积极探寻小学期成果转化路径,突出我院成果可展示性强的特色,借助成果展览等活动展示我院项目价值,以推动成果落地。系统梳理学院代表性专业,分析各专业关联性与互补性,针对大一大二不同学习阶段,推进专业融合,尤其对于内容相近的专业,可设计交叉项目,在融合过程中充分彰显学院特色。

最后,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成家对本次评审会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小学期实践教学作为区别于常规学期教学的独特育人环节,承载着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创新的重要使命,需以鲜明特色、科学规划与深度剖析,实现教学成果转化与育人质量提升。首先,紧扣实践导向,优化知识架构。小学期实践应凸显鲜明的实践导向性,紧密贴合实际工作场景与行业需求,让学生于真实环境中体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围绕知识目标,需精心设计一系列技术环节,具体数量应依据专业特性与项目复杂度而定,涵盖从理论验证到创新实践的递进过程。在知识架构优化方面,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项目需求为导向重组知识模块,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综合应用”的立体化知识体系。其次,创新模式,推行“项目—成果”一体化培养。在小学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完成技术任务的过程中,同步实现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提升。作业资源与作业目标均以成果为导向,形成“技术任务—技术环节—技术成果”的闭环链条,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再者,凝练成果,形成多维分析报告,推动教研教改与科研课题立项。本次小学期项目完成后,各项目需形成三份高质量报告,以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一是学生成果报告,详细记录学生在项目中的技术实践、创新成果与能力提升情况;二是教学分析报告,围绕教学任务的安排与设计,深入剖析本次小学期对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化作用。从项目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任务分配的科学性,到团队协作效率、资源利用情况,再到最终成果质量与影响力,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细致剖析,找出优点与不足,为后续实践教学提供有力参考;三是教研教改报告,聚焦对专业建设的直接意义,探讨如何通过小学期实践推动专业进步,如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这些报告不仅要体现对教学的深度思考,更要为课题申报与教学成果奖培育奠定坚实基础。并且以小学期项目为依托,积极落实教研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将项目中的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开展基于实践的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例如,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结合项目成果转化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课题驱动,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期实践的独特价值。

至此,我院抽查的小学期项目均已顺利通过学院评审。展望前路,愿我院全体教师能以此次答辩为新的起点。如深耕沃野的农人般,持续深耕教学改革之田。以敏锐目光探寻资源富矿,以创新智慧雕琢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如逐光之蝶,主动投身实践之海,在躬身力行中淬炼专业素养,铸就卓越之才。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