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系列线上展(四)-彝族皮胎调研过程记实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8日   撰稿 尚小林   阅读:66

项目背景

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基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化服务纵向研究课题,具有彝族纹样数字化平台搭建研究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深入探索彝族文化,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将交互与服务设计、用户调研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01.教学团队

康颖、 阿呷金史、 廖诗奇

02.教学对象

视觉传达23201、数字媒体技术22205、数字媒体技术22206、艺术科技22201、艺术科技23201、虚拟现实技术23201

03.合作方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美姑县文旅局、美姑县文化馆

04校企合作导师

国家级毕摩音乐传承人 曲比拉火

国家级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阿西拉批

省级彝族摔跤非遗传承人 勒格拉日

省级彝族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则以夫

凉山州级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白石夫机

凉山州级毕摩绘画传承人 的木沙

项目简介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彝族皮胎制作流程H5页面设计》

项目组成员

项目介绍:

以“数字媒介赋能非遗活化”为核心,通过H5互动页面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将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文化内涵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打造集教育性、互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平台。本项目不仅是对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的数字化存档,更是对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实践。通过H5互动页面,让非遗更立体,利于大家了解和学习,为少数民族非遗的现代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数字解决方案。

设计思路

1.文化保护和传承解决思路

通过数字化手段完整呈现彝族皮胎漆器的传统制作工艺,将数十道复杂工序分解展示,使这一濒危非遗技艺得到数字化保存和广泛传播。工艺流程的数字化还原:H5页面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序(选料→浸泡→制形→髹漆等),通过动态流程图、分步交互动画演示及实景照片,还原皮胎漆器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链条。例如,皮胎的制作过程,以动态交互展示皮胎的选料、浸泡、刮毛等过程,体现技艺的严谨性。

2.沉浸式体验解决思路

从“观看”到“参与”,采用H5互动技术让用户能够模拟参与皮胎漆器制作全过程,从选料、浸泡到彩绘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交互操作,用户可逐步解锁工艺细节, 增强参与感和记忆点。

3.民族美学传达解决思路

界面设计提取彝族纹样(如太阳纹、树叶、波浪纹、窗边纹、羊角纹等)作为装饰元素,背景以黑色为底,上下加入彝族特有的纹样,表现出了彝族皮胎的特色和感觉,色彩沿用彝族传统黑、红、黄为主色调,辅以现代简约布局,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

创新点

1.体验模式创新

改变了传统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图片+文字+视频”的静态档案模式。通过H5交互技术,将用户角色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参与者”,模拟从选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制作体验。这种“具身化”的交互设计创造了深刻的肌肉记忆和情感投入,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和记忆深度,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理念的数字化实践。

2.技术应用创新

该项目无需下载App或使用电脑电子设备,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交互动画、动态流程、模拟操作的效果。这种“轻量化、低门槛、高体验”的技术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获取成本,很好的扩大了传播覆盖面,为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推广提供了一种可复制、易推广、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3.美学设计创新

界面通过将传统的黑、红、黄三色与现代简约的布局相结合,将古老的太阳纹、羊角纹等纹样转化为符合数字媒体特性的视觉元素,实现了民族美学语言的“现代转译”。这使得平台有浓烈的民族气息,又清晰、流畅、符合当代用户的审美习惯。

实地考察过程

1.考察前期准备

在考察前夕,廖老师召集皮胎小组进行了调研问题的审核与修改,帮助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调研任务和中心——先问基本流程,再问比较有特色的部分,如皮胎器形,并且一定要详细的了解每一个制作流程和步骤。经过这一次的会议,大家都进一步清晰了采访思路,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即将采访的紧张。

2.7月7日上午:祈福仪式

7月7日上午9点,毕摩曲比拉火——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毕摩音乐)传承人到达调研团队所居住的云尚酒店,为全体师生举办了彝族特有的祈福仪式。祈福仪式结束后,毕摩曲比拉火与旅游局的吉老师在酒店交流式为大家演示了毕摩音乐与讲解交流了毕摩文化,并且带来了传统毕摩绘画的复印件,供大家学习记录。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毕摩音乐有不同的唱腔与曲调,不同的曲调和唱词会应用在不同的演唱场所,浑厚的曲调给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3.7月7日下午:调研采访

下午2点半,我们到达了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白石夫机的制作工坊。在前期的调研准备中,我们了解到彝族皮胎漆器是彝族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凝聚着彝族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彰显出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承载着祖祖辈辈彝人的民族情结。皮胎小组的同学们做好了前期调查,廖老师也帮助皮胎小组再次复盘总结了采访的重点。因此,在抵达现场后,皮胎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拍摄、录像、采访每一个环节都有序进行。

在采访过程中,皮胎小组积极发问了前期调研资料收集过程中不明确的部分,如浸泡过程中的具体过程流畅及注意事项,以及皮胎漆器上的纹样的来源与意义等等。特别的是,皮胎小组在采访中发现,皮胎的绘制工具几乎是自制的,绘制的笔杆是竹子,笔尖由羊毫制成,笔尖大小按不同用处也有所区别。而且在皮胎制型完成后,裹草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草灰能加皮胎的阴干。最后,在工坊负责人白石夫机的邀请下,同学们也参与了皮胎漆器的绘制尝试,沉浸式的体验了皮胎非遗的制作,更加深入了解了皮胎的纹样知识与绘制方式。

4.7月7日晚:总结调研,修改方案

结束调研后,皮胎小组根据当天的调研成果优化了设计方案,修改了很多原本不明确的地方。比如,用彝族传统三色作为H5互动页面的颜色主题,用“羊角纹”与“窗边纹”作为背景上下的背景纹路。原先的设计方案有些繁杂,经过组内成员的讨论与老师的指导,皮胎小组决定刨除不必要的部分,将最实际的部分做优做好:做好传承人的介绍,将皮胎制作的每一个流程具体且通过有创造性的方式呈现。皮胎小组力图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让皮胎非遗技艺在当下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辉。

心得体会

经过这一天的调研和体验,我们小组成员深刻领会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毕摩曲比拉火的整个仪式过程庄重而神秘,当我们跨过祈福仪式的布置,低沉古老的经文从毕摩的口中响起,心里的敬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会议室内,毕摩也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彝族的毕摩文化,包括毕摩绘画以及毕摩音乐,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向毕摩与吉老师提了很多问题,他们都十分热心且详细的给我们解答,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和他们与生俱来的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化自信。

下午,我们调研组全员抵达彝族皮胎漆器非遗传承人白石夫机的皮胎制作工坊,在这里我们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皮胎漆器,比资料上有限的信息丰富很多。我们还有幸见到了皮胎铠甲、皮胎制作的宝剑剑鞘和完整的黄牛皮。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皮胎从选料浸泡、刮毛制型到上色彩绘的每一个制作过程。即使语言交流不那么顺畅,但白石夫机先生却还是一直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甚至邀请我们来绘制皮胎,真是十分有幸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之中。

彝族皮胎是彝族文化瑰宝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皮胎漆器的制作时间长、技艺难、工艺复杂,传承不易。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皮胎技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心里的敬意更甚,工作的态度也更加认真严肃,希望能为彝族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人知道彝族皮胎漆器,共同守护这项非遗技艺。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