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系列线上展(三)-彝族摔跤调研过程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5日   撰稿 龚星宇   阅读:88

项目背景

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基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化服务纵向研究课题,具有彝族纹样数字化平台搭建研究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深入探索彝族文化,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将交互与服务设计、用户调研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01 教学团队

康颖、 阿呷金史、 廖诗奇

02 教学对象

视觉传达23201、数字媒体技术22205、数字媒体技术22206、艺术科技22201、艺术科技23201、虚拟现实技术23201

03 合作方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美姑县文旅局、美姑县文化馆

04 校企合作导师

国家级毕摩音乐传承人 曲比拉火

国家级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阿西拉批

省级彝族摔跤非遗传承人 勒格拉日

省级彝族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则以夫

凉山州级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白石夫机

凉山州级毕摩绘画传承人 的木沙

摔跤 彝族

项目简介

proiject name

项目名称

《彝族摔跤互动体验设计》

成员

项目介绍: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打造了一款以“贩卖机”为外观载体的彝族摔跤文化交互装置,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界限,将古老神秘的彝族摔跤文化与趣味十足的交互体验完美融合,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该交互装置将彝族摔跤文化与趣味交互结合,核心流程围绕“手势操作-声音触发-奖品掉落”展开,兼具文化体验与互动趣味性。

前期调研:

为了让交互装置精准且生动地展现彝族摔跤文化,我们开启了一段关于彝族摔跤文化的探索之旅,在初步阶段:我们在文献资料中探寻彝族摔跤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髓,梳理了彝族摔跤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了解到其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彝族人民精神风貌、文化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其他成功的文化交互案例,为我们的装置设计积累经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摔跤文化,我们下一步准备实行田野调查法,走进彝族文化,进行实地的调研。

设计思路

01项目初衷:为何要做?

核心为解决“文化传承断层与传播低效”的双重痛点:一方面,彝族摔跤文化(如动作寓意、仪式细节)多靠口传心授,面临年轻群体疏离、外界认知浅层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传播以“被动观看”为主(如赛事展演、图文介绍),难以让大众深度感知其文化内核。因此,需通过“可参与的交互”,让文化从“被观看”变为“被体验”,既活化传承,也打破地域与认知的壁垒

02项目基本介绍

以“彝族摔跤文化IP活化”为核心,打造以“TD手势交互装置”为核心载体的体验体系:装置以“贩卖机”为基础外观造型,融合彝族三原色视觉、毕摩风格设计,通过“手势操控+声音触发(模拟赛事呐喊)”的双交互机制,搭配周边产品,实现“体验-分享-消费”的闭环,适配文旅、商业、校园等多场景。

03核心交互体验

装置通过屏幕手势识别与声音分贝检测双重机制触发奖励,让用户在模拟彝族摔跤动作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文化内涵,同时获得实物反馈。完整交互流程:用户走近装置,能够在交互屏幕上看到彝族摔跤前夕的祈福过程;了解基本信息后,用户举起双手进入摔跤界面,根据装置内置的TD手势识别,操控屏幕中的摔跤角色,体验特色摔跤过程;最后,握紧双拳,画面切换至真实摔跤场景,用户喊出彝语版的“加油(瑟纳)”(模拟彝族摔跤手竞技时的助威声或呐喊),达到一定分贝值即可掉落周边礼品。装置内置分贝仪检测声音强度;当分贝达到预设阈值,如80分贝,屏幕将显示“挑战成功”,装置下方的出货口自动掉落奖品,奖品为融入彝族三原色及摔跤元素的周边,如迷你摔跤手钥匙扣、印有摔跤动作的书签等。)实现“体验即收获”的闭环。

04 最终目标意义

1. 文化层面:避免文化误读,让大众通过交互理解摔跤“力量、敬畏、荣誉”的精神内核,助力本地传承人技艺与故事的传播;

2. 社会层面:建立“收益反哺机制”(部分收益注入传承基金),带动本地手工艺人、摔跤手增收,实现“文化赋能乡村”;

3. 长远目标:打造“世界级彝族摔跤文化名片”,让小众文化通过轻量化交互走向大众,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共生”

彝族摔跤实地访谈记录

壹 采访前的准备

明确访谈框架:围绕“文化挖掘、用户需求、资源链接”定好三类访谈对象(传承人、目标用户、本地合作者),并针对每类对象设计核心问题清单,避免偏离重点。

贰 采访当天

采访调研当天,根据访谈提纲向非遗传承人我们研究时的困惑:关于摔跤的场地、规则、服饰、动作等要求。传承人为我们一一解答,并为我们展示了简单的摔跤过程。

叁 即时整理与补充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当场快速整理了核心信息(如摔跤场地、规则、动作、服饰要求),确保信息准确。

学生收获与感悟

此前我们以为彝族摔跤只是竞技,实地走访后才知摔跤对于彝族人民的文化意义,摔跤文化不是简单的人与人的碰撞,有独特的技巧,也了解到比赛也有不同的规则,对我们后续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他们的讲述里,摔跤是家支的荣誉。这让我们明白,我们的设计不是“创造”,而是让外界看见——这从不是简单的“摔跤”,是彝族人生生不息的根。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