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交织科技,艺术点亮未来 | 艺术与科技系“融古通今·触启新象”交互艺术展圆满收官(二)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2日      阅读:81

2025年4月26日至28日,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海棠依旧”系列活动之“融古通今·触启新象”交互装置艺术展在C8展厅成功举办。展览集中呈现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的15项优秀交互装置作品,涵盖非遗活化、传统艺术创新、自然科普、节庆文化等多元领域。

展览总览

展览期间,校领导张兵副校长、林敏部长、宋艳部长、巫家敏部长与院系领导李成家院长、赵壁书记、许林涛副院长、刘移民副院长、陈志刚副院长、宋祥波副院长、孙源副院长、乔付军副院长亲临现场,在师生陪同下逐一观摩展品,对作品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学科发展提出战略性指导。

1、科技为笔,书写人文新叙事

本次展览以交互装置为载体,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AI实时绘画技术重现《山海经》神兽灵韵,《都江堰水利工程信息可视化装置》将千年治水智慧转化为流动的光影诗篇,《南北狮》以虚实交互重构醒狮文化的当代表达……每一件作品均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边界。正如张兵副校长在观展后所言:“这些作品不仅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更证明了技术可以成为连接人文传统与现代创新的桥梁。”

2、校领导寄语:战略引领发展方向

张兵副校长: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领航者,张兵副校长对展览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艺术”的跨学科特色,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三点战略指引:

强化实践导向:立足社会需求,聚焦交互装置在公共空间、文旅场景等领域的实用价值,提升作品的可操作性与落地性;

推动成果转化:探索优秀作品与城市夜间经济、文旅灯光秀等业态的结合路径,尤其要深化与都江堰博物馆的协同创新,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文旅产业的实际资源;

优化交互体验:倡导“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通过单一设备实现多重功能,让科技更自然地融入用户体验。

巫家敏部长:构建成果生态,释放创新价值

巫家敏部长从科研管理与资源整合角度,勾勒系统性保护框架,提出构建创新成果生态链的三大策略:

深挖科普价值:科普项目申报极具重要性,应用实践在科学开发中占据核心地位,如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视化装置》等转化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的核心教育资源,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跨界传播;

保护创新成果:建立产学研成果库,系统留存作品影像资料、技术文档与创意方案,通过数字展厅、成果手册实现长效利用;

推动市场化合作:联合企业、科普馆与科技公司,探索传统文化IP与科技产品的商业化路径,让创意真正走向市场。

3、院系深耕:从教学实践到品牌塑造

李成家院长:以展品为镜,反哺教学创新

在观展过程中,李成家院长以“作品为镜”,逐一点评展品并反哺教学改革。他提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需突破“展示”框架,向功能化、产业化纵深发展:

《药韵臻典》 :需突破科普教育框架,融合智能穿戴设备与健康管理功能,实现体质监测与药材推荐的精准联动,才能创造医疗健康领域的实际价值。

《光影纸韵》 :解决传统剪纸试错痛点是核心,未来可通过思维过程可视化赋能创作教学,让用户先在虚拟空间完成构思推演,再动手实践。

《马勺脸谱》 :手势操控与动态变脸的结合极具商业潜力,可联合文旅企业开发沉浸式剧场,让非遗体验成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时光编织》 :高清显微影像与古代技艺还原是核心竞争力,应转化为高校教学课件与研究机构的技术参考资料,同时探索AI大数据、智能模型在传统工艺创新中的应用。

《影化山海》 :《山海经》IP的开发不应局限于视觉呈现,可借鉴盲盒营销模式,将神兽形象与用户个性化体验结合,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都江堰水利工程》 :动态光影与水利数据的结合极具科普价值,未来可拓展应用场景。例如复现蜀道历史场景,通过动态投影还原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险峻历程,或呈现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消失的文明轨迹,让历史景观“活”在当下。

《南北狮》:醒狮文化的动态化表达是亮点,但需进一步强化用户参与感。结合盲盒理念,设计虚实结合的狮头形象产品,让用户既能收藏实体工艺品,又能通过AR技术唤醒数字“狮魂”,创造多维消费体验。

针对学科建设,李院长部署系统性规划:打造“融古通今”品牌IP,通过作品访谈、创意解析等系列推文强化传播;推进知识产权申报与校企合作开发;梳理思政课题,以展览反馈反哺课程设计,培育兼具工程思维与艺术感知的复合型人才。

4、未来展望:步履未停,探索不息

展览虽已落幕,但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仍在延续。张兵副校长擘画的“校地协同蓝图”、巫家敏部长强调的“成果生态构建”、李成家院长深耕的“教学创新路径”,共同勾勒出艺术与科技系的未来图景。传统纹样与代码共振之时,便是未来叙事开启之日。年轻的创作者们将继续以交互为语言,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答卷。

5、【结语】

三天展期,15组作品,无数次的交互瞬间,汇聚成一场关于未来的宣言。当古籍中的神兽在代码中苏醒,当治水智慧化作数据洪流,当剪纸刀痕被光影重新定义——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不仅点亮了文化传承的星火,更照亮了属于创新者的星辰大海。

作品欣赏

木版年画创新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漆佳艺

指导教师:阿呷金史

追光逐艺,匠心筑梦,向新而行。

设计说明:

针对木版年画非遗传承困境,通过用户调研与竞品分析,设计了一款集文化传播、互动体验与文创衍生于一体的 App。结合重力传感器与 TouchDesigner 技术,实现年画印刷的交互模拟,并通过用户测试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该设计显著提升了用户参与度与非遗传播效能。

展板:

马勺脸谱交互设计

作者:杨莉悦

指导教师:阿呷金史

作为艺术与科技跨界探索者,我将马勺脸谱文化融入 App与交互装置设计,以创新思维赋予传统艺术数字生命力;生活中,我用热情感染他人,始终以善意拥抱世界,期待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创造更多可能

设计说明:

马勺脸谱App是一款专为发扬马勺脸谱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到马勺脸谱的应用程序。通过提供马勺脸谱柜关内容了解,结合社区和交互小游戏,为用户打造了马勺脸谱的交流学习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了解学习马勺脸谱相关知识还可以和志同道合人一起交流讨论。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让马勺脸谱现实变到虚拟,让用户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马勺脸谱的独特魅力。

展板: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中药十大古方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王文棋

指导教师:肖维祯

王中王火腿肠,一节更比一节强。

设计说明:

设计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为题,中医药文化中的十大古方为主要设计对象,通过交互装置的艺术形式,探索传统中医药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经验。葫芦作为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富有神秘、庇佑和美好祈愿的文化寓意。本次设计将以葫芦为设计创意切入点,以中医药十大古方为主要设计内容,其中包括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五苓散、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和温胆汤。利用TouchDesigner等数字技术,打造富有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装置。

展板:

“探秘金沙”——基于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熊峻

指导教师:肖维祯

熊峻,来自艺术与科技系,性格开朗,热爱音乐与旅游,敢于直面挑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目标,基于Kinect体感技术与TouchDesigner可视化工具,为金沙遗址博物馆设计了一套低成本交互装置。聚焦太阳神鸟金饰、大金面具等四类典型文物,通过手势控制粒子视频播放,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参与的动态叙事。硬件仅需Kinect摄像头、普通笔记本与显示器,软件通过节点化编程实现动作数据与粒子效果的实时映射。

展板:

“洪水灾害”——基于洪水自然灾害的情景体验科普交互装置设计

作者:刘文堰

指导教师:肖维祯

一个不能吃辣的四川人。

设计说明: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洪水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但大部分公众对灾害的认知与预防应对能力普遍显示不足,为了提高公众对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的了解,因此设计了一款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基于洪水自然灾害的情境体验科普类交互装置”,通过这样的创新手段提升公众对洪水自然灾害的认知与防范能力。该装置打破原有的传统科普宣传方式的局限性,通过3D模型构建模拟出洪水自然灾害的情境重现和多感观体验,结合数字化海报、图文结合的科普卡片以及先进的交互技术和情境模拟手段为公众提供一个直观、生动、互动的科普类交互装置,以此增加洪水自然灾害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展板:

迷趣宝盒

作者:罗玲

指导教师:廖诗奇

一句话介绍自我

不被定义,庆幸自由。

设计说明:

猜灯谜游戏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互动娱乐方式,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方式,可以增强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能深受大众喜爱。设计这款猜灯谜App,核心目标是让这项传统活动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让玩家在轻松娱乐中收获智力提升与文化滋养。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结合。每道谜题都附有详细解析,玩家不仅能猜出答案,还能科普相关灯谜的来源,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此外,App会根据玩家答题情况智能调整难度,保证不同水平的玩家都能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真正实现通过娱乐提升智力的目标。

展板:

专注药理普及与疗程记录的《药韵臻典》

作者:喻帅

指导教师:廖诗奇

清醒、知趣、明得失、知进退

设计说明:

本设计聚焦传统中医药治疗阶段,推出可视化管理App与交互装置。App能结合患者健康状况和医师建议,个性化定制中药治疗方案,患者可据此选处方。治疗时,App实时监测用药、身体状态及症状变化,借助数据可视化呈现治疗进展、疗效评估与健康反馈,提升患者对治疗的认知、依从性与满意度。交互装置作为感官可视化部分,可展示所用药的详细种类,通过手掌覆盖的方式,实现中药材信息可视化的展示。

展板: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