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系列线上展(一)-毕摩绘画调研过程记实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5日   撰稿 李依蔓、邓茂柠   阅读:63

项目背景

成都东软学院“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项目”基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化服务纵向研究课题,具有彝族纹样数字化平台搭建研究基础,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深入探索彝族文化,运用设计思维解决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通过“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深入凉山州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将交互与服务设计、用户调研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设计实践》课程为《交互设计II》的小学期延伸项目,经过多轮教学内容打磨及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荣获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组二等奖。其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凉山日报社、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并有幸获环球网转载。

01教学团队

康颖、 阿呷金史、 廖诗奇

02教学对象

视觉传达23201、数字媒体技术22205、数字媒体技术22206、艺术科技22201、艺术科技23201、虚拟现实技术23201

03合作方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美姑县文旅局、美姑县文化馆

04校企合作导师

国家级毕摩音乐传承人 曲比拉火

国家级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阿西拉批

省级彝族摔跤非遗传承人 勒格拉日

省级彝族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吉则以夫

凉山州级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白石夫机

凉山州级毕摩绘画传承人 的木沙

项目简介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毕摩绘画数字影像系统设计》

项目组成员

项目介绍:

彝族毕摩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与图腾象征意义。本项目以彝族毕摩文化为基础,结合数字影像技术,搭建一个融合数字绘画、实时识别与沉浸互动的用户参与式与交互式的数字影像互动体验文化展示屏。该场景基于毕摩仪式中的图腾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等元素进行设计,以“线稿上色→生成个性人物角色→影像投影→人物角色活化→场景互动体验→彝族毕摩文化科普”的工作流,综合运用图像处理、AI识别、纹理映射等技术,让用户在沉浸式项目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彝族毕摩文化的独特魅力。

前期调研

前期桌面调研围绕“文化语义梳理、技术可行性验证、明确用户需求与技术落地路径”展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PEST、SWOT分析、用户画像建模以及田野考察等方法。宏观层面,政策鼓励非遗数字化与多媒体传播,为项目提供资源与渠道支持;技术传播层面,短视频与AI驱动传播(如抖音/小红书相关数据)为非遗产品线上推广与衍生开发提供路径。

经过大量设计案例分析,我们将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现有计算机视觉(轮廓提取、颜色还原、识别模型)与实时渲染平台(Unity)支撑“线稿上色→实时识别→场景生成”的初步设计概念。

后期田野考察将聚焦毕摩绘画文化属性与符号提取(如支格阿龙、鬼板画)、明确用户分层与需求洞察以及技术路线验证。

设计思路

作为毕摩绘画组的同学们,我们从一开始就带着两个使命进入这个项目:一是要把彝族毕摩绘画这一独特的非遗艺术转译成数字世界中的可感知形态;二是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能够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触碰并理解这种文化。

设计思路如下:

1从文化出发:提取与转化

我们首先直面的问题是:毕摩绘画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什么意思?

毕摩绘画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宗教语义和图腾符号,如果直接数字化呈现,普通观众往往会感到陌生甚至误解。因此,我们做了线稿重新绘制并上色的工作:

将典型的图案、人物和符号提取出来,简化为结构清晰、可供涂色的线稿。在保留文化仪式感的同时,降低使用门槛,让它既能用于打印,也能在数字端操作。我们还建立了数据库,记录这些图案的图像和注释,为后续的技术识别与文化说明打下基础。

2从交互出发:设计体验闭环

我们希望参与者不只是“看”,而是能够“玩”。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交互闭环:

选图 → 涂色(智能填色辅助)→ 系统识别 → 动态合成 → 投屏展示 → 分享/衍生品生成。

在这个流程中:

用户的创作痕迹会被实时捕捉并优化,通过投屏或大屏,他们能立即看到自己的作品“活起来”。后续还能生成数字卡片或衍生品,把体验带回现实生活。这种“参与—反馈—传播”的设计思路,让用户既能获得即时成就感,也能在社交平台形成自发传播。

3从技术出发:保证实现路径

我们的设计思路不仅是想象,更要落地。

图像识别:利用 OpenCV/YOLO 技术来识别线稿与上色区域。场景渲染:在 Unity 中构建毕摩仪式的动态场景,让用户创作的角色能进入并参与其中。

多平台适配: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移动端小程序、大屏展陈和便携投影三种形态,以便覆盖学校研学、博物馆展示和节庆现场等不同应用场景。

4从用户出发:分层设计体验

我们特别强调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文化爱好者:提供传承人解读与研究级注释,保证权威性。

年轻用户:注重互动和社交玩法,比如“分享解锁限定图案”。

亲子家庭:强调易用性和即时成就感,比如“智能填色与亲子协作”。

这种分层的设计思路,能让不同用户都在同一个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实地考察过程

1

考察前的准备工作(一)

在田野调研前夕,教师团队特地召开会议,帮助同学们理清整体流程,明确核心问题,并引导大家如何在实地调研中与传承人沟通交流、提出关键问题。毕摩绘画组的同学们在本次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经历了一段从思维局限到不断拓展、从单点突破到整体把握的探索历程。项目伊始,同学们一度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式,过于专注于角色进入场景并实现动作这一单一目标,然而在场景选择与角色对应的过程中始终难以形成统一意见,设计工作因此陷入反复与停滞。在指导老师的提醒下,同学们逐渐意识到应当跳出狭窄的路径依赖,拓展更为多元的表现形式,从而为项目开辟新的思路。

2实地考察当天(二)

调研当天,同学们克服了路途的艰辛,绕行修建中的水泥路,穿越林间小道,并徒步两公里多才到达毕摩家中。毕摩用彝族特色美食热情招待,淳朴而真挚的情谊拉进了我们与传承人的距离。同学们由此真切体会到当地的待客之道。

其后,毕摩更换传统服饰,手持法器一边作画一边给我们讲解绘画渊源与涵义以及作画用的工具,并向大家展示与讲解以往的绘画作品,一幅一幅展开,详细阐释其中符号的内涵及其在不同仪式场景中的应用。

在此之前,我们对绘画作品的不理解和一些猜测到对绘画内容的豁然开朗,传承人在为我们讲解作品时津津乐道,想把他知道的都告诉我们。通过这次沉浸式的田野体验,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毕摩绘画背后的文化庄重与仪式感,更让我们读懂了符号背后活生生的记忆与信仰。也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了鲜活而真实的基础。

心得体会

在参与彝族毕摩绘画数字化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一项技术实践,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理解和感悟。从最初对非遗文化的陌生与好奇,到深入调研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再到最终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体验,每一步都让我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我们意识到,非遗数字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要在尊重文化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毕摩绘画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记忆。在项目推进中,我们的技术组陷入技术实现的困境,在经过田野调研中的沉浸体验,传承人对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文化有敬畏之心,也看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热情之心。

同时,团队协作与跨专业沟通也是本项目带给我们的重要一课。从设计、美术到技术开发,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需要不断磨合、理解彼此的语言与逻辑。此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需求不明确、返工频繁等挑战,但也正是在这些曲折中,我们学会了更清晰地表达、更高效地协作。

Copyright © 2002-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